搜索
首页 > 前端复用 > 通用头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外交之声
驻俄罗斯大使李辉在俄《劳动报》发表署名文章《文明要交流互鉴,而非隔阂与冲突》

  人类文明史正是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历史。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这个现实世界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不同文明,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又在不同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不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本民族和国家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事实证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国主张文明多样化,不同文明相互尊重、交流互鉴、和谐共处。

  当前,国际局势正处于一个复杂严峻时期,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不稳定、不确定性突出。民粹主义思潮泛滥,反建制、反精英、反全球化、反自由贸易、反移民等思潮的影响和声势日益扩大,已影响到西方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也给世界带来了冲击和混乱。在此背景下,美国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又将中美关系界定为“文明较量”,并称美国政府正在制定基于“文明冲突”的对华关系框架。虽然美方炒作“中国威胁论”是常有的事,但将中美关系上升到所谓“文明冲突”,不仅令我们感到不解,更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人类重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卓越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万里长城、大运河、兵马俑、明清故宫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种出土文物,无不反映出中华文明的高超技艺;2500多年以前,中国就诞生了老子、孔子等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们的思想分别成为了道家和儒家学派的渊源,并对中国社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这“四大发明”在内的无数中国科技成就,中药、推拿、针灸、按摩以及太极、气功在内的中医学,不仅造福了中华民族,更使全人类获益匪浅。

  我们知道,不同文明是在交流互鉴中变得更加灿烂多彩的。开放、包容、自信的中华文明,不仅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努力与智慧,同时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对西方社会的工业、法治、管理等许多领域的文明成果有效吸收和借鉴,大胆地打开国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政策。这不仅没有威胁到中国的发展,反而让中国变得更加强大。而文化多元是美国社会一直以来引以为自豪的价值观。美国能成为当今世界强国,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广泛接纳世界各国人才的结果。一个自信的文明,定然会对其他文明怀有包容、交流的心态。如唯恐其他文明威胁自身发展,显示出的其实是一种民族狭隘和文化不自信。

  我们知道,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大国,二者客观上确实存在文明之间的一定差异和不同,但美方不应把这些差异和不同发展为“文明偏见”、“文明冷战”,进而不认同中国所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念和文化。要知道文明是平等的,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要想了解不同文明的真谛,就必须要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偏见与冷战是发展与合作的最大障碍。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可以说中美之间的文明对话是全球文明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回顾中美建交以来的40年,国际形势和两国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一个基本的事实始终未变,那就是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比摩擦好,对话比对抗好。中美双方存在巨大利益交集,两国应该成为合作好伙伴,这有利于中国,有利于美国,也有利于全世界。”

  相反,中俄两国同样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中俄两国之间的文明交流与对话,不仅丰富了两国的发展理念、扩大了人文合作领域、夯实了两国社会和民意基础,也为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树立了典范。近年来,中俄双方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国家级“交流年”活动,高潮迭起、成果丰硕,两国社会反响热烈,有效促进了中俄不同社会阶层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了中俄人民传统友谊。今年是中俄建交70周年,双方将以此为契机,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以实际行动书写中俄世代友好的故事,唱响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国人民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关附件: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保定道9号
电话:022-58368600
主办单位: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版权所有
津ICP备14000935号 网站标识码:1200000002
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2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版权所有

津ICP备14000935号 网站标识码:1200000002

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