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前端复用 > 通用头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民间交流 > 友协之声
专家观点——习近平外交思想与“身边的国际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一)

202359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天津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北京舒勇美术馆在京召开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与身边的国际社会理论研讨会。来自中央国家机关、有关省市代表、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原驻外大使和身边的国际社会代表等参会。与会嘉宾围绕习近平外交思想与身边的国际社会工作进行交流研讨。现将与会嘉宾发言摘要刊发如下,以飨读者。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上海民间外交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俞新天认为,做好身边的国际社会工作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是应对动荡变革国际局势的要求。一是政府发力,民间唱戏。在制定政策、政策引导、搭建平台等方面发力,调动发挥民间资源力量,促进身边的国际社会融入地方开放发展。二是全面体验,深度融入。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并融入到外国友人的日常生活中。三是要充分发挥媒体宣介和网络传播作用。用外国人的独特视角加强对中国发展变化的宣介传播。四是法规保障持续发展。今后,要以人为本,细致思考;要利益连接,互利共赢;要文化交流,价值共享;还要参与共建,促进认同。促进国际社会国内化,国内社会国际化。

中国察哈尔学会秘书长,原驻乌干达、赞比亚大使李强民认为,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从事外交工作的根本之道,身边的国际社会理念的提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生动实践,既契合时代的主题,也满足现实的需要。要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做好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要遵循传播规律,选择传播对象,用好传播媒体,追求传播效果,用最简单的语言讲出最美好最动听的中国故事,特别要讲好身边的中国故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央党校国际和港澳培训中心主任谢煜桐认为,每个中国人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身边的国际社会反映出中国人对中国和世界日益交融在一起的深刻自觉。要用好感性和理性的方法讲好中国故事,既要通过身边的国际社会扩大同国际社会的交融交往,深化国外民众对中国的感性认识,也要注重总结提炼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使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高度,使国外的受众通过理性认识客观、真实、全面地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认识理解中国文明的新形态。要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本领,提升自身的素养,增强传播意识。讲好中国故事是理论工作者不可推卸的重要历史责任和使命。讲中国故事的人,要有历史的高度、哲学的深度、战略的广度和人性的温度。

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方正辉认为,要注重通过民间力量和草根声音做好国际传播,解决好发声主体单一、内容和产品形态单调、传播渠道较单项的问题。要更加注重产品供给及渠道的多元化,解决在国际传播方面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要更加注重人情人心,更有温度。舒勇先生在疫情三年期间,用艺术的方式记录疫情,关注现实,发出时代声音,给人力量,让人感动。今后,期待更多艺术家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入到国际传播和讲好中国故事的行动中来,推出更多好作品。

人民日报环球人物杂志社总编辑赵强认为,身边的国际社会讲述的中国有独特的他者视角和真切的感性体验,具有不可替代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力量和有效途径。中国有悠久的传统文化,有辉煌的实践成就。讲好中国故事最大的短板不在故事,而在叙事。要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场域,让世界都能听到、听清、听懂中国声音。加强同中国身边的国际社会的互动、交流、沟通、合作,是构建倡导和传播中国叙事逻辑的应有之义。当身边的国际社会置身中国,见证乃至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中,通过亲身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感受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实践逻辑和思想脉络,就会成为中国故事的亲身经历者、客观见证者和有力传播者,就会成为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叙事逻辑最直接、最生动、最有效的思想碰撞者、对话沟通者和共识缔造者。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认为,要提升身边的国际社会的概念和理念,从设施上和制度上实现突破,更多包容和接纳国际社会。一是不断加大开放力度。克服封闭固化的思维模式。二是要多讲中国故事。三是要激励中外交往,对中外交往做得好的人给予奖励。四是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五是鼓励走出去,加速中外交流,助力民族自信,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做出积极贡献。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吴志成认为,身边的国际社会是天津外事工作在理念上的创新,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创新型实践。我们应从数字视角拓展身边的国际社会,积极推进发展中国的数字外交。要立足全球化、信息化、风险化的时代背景,认识和理解身边的国际社会身边的国际社会可分为线下在场的传统国际社会和线上虚拟的数字国际社会。在信息化时代,两者缺一不可。要深刻把握数字外交的内涵和特点。数字外交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利用数字平台和数字手段,沟通影响他国公众的思想、观念,组织协调相应的行动,促进实现本国外交目标和利益或解决外交问题的一种信息化时代的外交活动,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的增长点。数字外交与传统外交相辅相成,取得了重要成果。同时,我们还要避免数字外交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构建和谐公正的数字外交空间。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兼智库中心管理办公室主任王栋认为,身边的国际社会是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身边的国际社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鲜明标识,对深入理解践行习近平外交思想具有重要意义。要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理解身边的国际社会。要从历史和现实交叉的维度,以人文交流作为重要的抓手,推动中外民心相通相知相亲。做好身边的国际社会工作,要以诚待人,以心交友,还要有烟火气,接地气,使身边的国际社会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要做到要素的供给优化。传播要精准、嵌入,更要分众化,要具体生动,产生共鸣。身边的国际社会传播应是多元立体的,要做到大小结合、深浅结合。做好身边的国际社会工作是双向交流与互动的,要提高国际传播的五个力,即国际传播的影响力、中华文化的感召力、中国形象的亲和力、中国话语的说服力和国际舆论的引导力。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李怀亮认为,身边的国际社会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实践创举,也是理论创新。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外交最高最核心的指导思想,是对当前国际社会、全球治理提出的中国方案,是以公平正义、和平发展、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础的新的价值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身边的国际社会是民间外交的创举,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身边的国际社会就是国际社会,我们生活在国际社会中,国际社会就在我们身边。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张骥认为,身边的国际社会是原创的大家都听得懂的概念。做好身边的国际社会工作,要处理好四对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对身边的国际社会讲和让身边的国际社会讲的关系。要激发身边的国际社会讲中国故事的热情,让更多身边的国际社会研究中国、认识中国。二是要处理好讲英文、讲外文和讲中文的关系。学习和认同一个国家的文化,语言是非常重要的载体。要让身边的国际社会与中国人真正融合。三是要处理好讲好中国故事和只讲中国好故事的关系。要掌握主动权,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做好阐释。四是处理好身边的国际社会在华期间和回国以后的关系。身边的国际社会不仅在中国国内,在国外也有身边的国际社会,就是在中国学习过、生活过、工作过和回国后的群体,要做好这些人的工作。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关系系教授王存刚认为,身边的国际社会的概念由国际社会的概念演化而来,国际社会的概念作为媒体语言和政策语言使用,虽无确切的定义,约定俗成将本国之外的社会群体或社会环境看作是国际社会。身边的国际社会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可感知,可触碰,是不同国家人与人之间密切互动而产生的,遵守共同规则,有共同利益。从归属角度讲,身边的国际社会是国际社会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国际社会的一个细胞。构建身边的国际社会要始终做到心中有人。要尊重身边的国际社会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地位、宗教信仰、政治立场、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努力让差异性、丰富性、多样性转化为社会交往的动力,成为人与人相互提升,彼此成就的抓手,而不是产生磨擦的动因,形成分歧的根源,造成矛盾的由头。构建身边的国际社会既要有温度,也要讲尺度。温度就是要对构成身边的国际社会的他者要有关心关爱之情。尺度就是要做到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有原则、讲规矩。要讲国际尺度,还要讲国家尺度,更要遵守人际规则。构建身边的国际社会,小目标要对接大目标。大目标是为了人类和平与发展,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了推进中国与世界的深入交流和互学互鉴,为了国家高质量发展,为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小目标是联系本职工作,确立一些实实在在、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小目标要与大目标衔接,要将大目标逐一落到实处。

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徐建国认为,身边的国际社会是对中国民间外交领域的一次理论探索,是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具有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我们要重视身边的国际社会,通过身边的国际社会准确地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熟悉中国、接纳中国的发展。此次会议让我们对身边的国际社会在思想上形成了共识,今后要在政府层面和公民社会层面指导行动,使自然的行为变成自觉的行动。身边的国际社会工作除了包含讲好中国故事、地方外办分享经验之外,还应包含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要从国际社会中吸取先进文化的营养。丝路金桥是重视身边的国际社会的生动写照,今天的会议在舒勇美术馆举办具有特殊意义。

相关附件: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保定道9号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版权所有
津ICP备14000935号 网站标识码:1200000002
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2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版权所有

津ICP备14000935号 网站标识码:1200000002

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