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珊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各种不同类型和语言的书稿、样书和成书,在其中一大摞上,躺着她“费死劲”整理出来的拉美出差票据。“回来都两周了,报销还没弄完。”姜珊有点无奈。
姜珊供职于五洲传播出版社,主要负责西班牙语地区的中国图书推广。年底以前,她得完成4、5本中国当代小说的西文版,包括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周大新的《安魂》和毕飞宇的《青衣》。
从2004年的《中国青铜器展览图录》,到2010的主题图书“中国民间工艺”系列,再到2012年密集地推出《暗算》、《手机》等10部中国当代小说,五洲出版了100多种西文版中国主题图书,包括约20本中国当代小说,成为中国图书、中国文学开拓西班牙语市场的重要力量。
顺风车
五洲耕耘拉美市场的这10年,恰恰是中拉关系突飞猛进的10年。出版社副社长荆孝敏笑称,搭上了“这趟顺风车”。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和今年两度访问拉美,可以说为这趟顺风车加了一把油。
“我们契合了国家外交的大方向。”荆孝敏说,经济合作和越来越多元化的中拉人文交流为五洲开拓拉美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回头看,觉得当时的决定非常英明。”
“刚开始没想那么多。”荆孝敏说,但进入拉美市场后才发现,因为处于相似的发展水平和密切的经济合作,拉美国家非常愿意了解与中国有关的东西。
2011年5月,五洲申报的“中国当代作家及作品海外推广(西班牙语地区)”正式立项,得到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资助。两个月后,五洲承担了“中古经典互译出版项目”,出版了《黄色行李》、《蒙卡达审判》中文版,古巴方面则出版了《手机》和《中国当代中篇小说选》西文版,并即将出版《我的丈夫溥仪》西文版。
“对外介绍中国,小说是最好的形式,因为它在跨文化交流中障碍最小,探讨的都是人类共通的话题。”荆孝敏说。
项目刚开始时,一些作家的积极性并不高。“以前我们需要去做作家的工作,现在国家重视,作家的态度也转变了。”荆孝敏说。
初级阶段
虽然“市场化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进程”,但中国文学走出去无疑仍处在初级阶段,被译介到西班牙语地区的中国文学作品屈指可数,且印数和销售量均很有限。
“跟西语国家出版社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很希望出版中国的小说,但是工程大,成本高,没有政府的扶持我们根本做不了。”荆孝敏坦言主要障碍是高昂的翻译费用,因为文学作品比一般图书的语言水平要求更高。
因此,在翻译“中国当代文学精选”丛书时,五洲实行了外国翻译+中国审校或中国翻译+外国审校的合作模式,并组织译者与作家进行充分交流,保证翻译质量。
中国文学走出去面临很多困难,荆孝敏认为首先现代中国缺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学术领军人物,因此中国图书缺少“普遍性话题”,难以引起外国读者的共鸣。
语言是另一个大障碍,西班牙语地区汉学家的缺乏增加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难度。“中国文化没有那么强势,让外国一个出版社直接来买中文书的版权,这基本不可能。”荆孝敏说。
刘震云去年12月在古巴参加《手机》西文版发布会时说,中国文学翻译成西语比其他语言要晚五六年,但“五洲传播出版社的努力使得这个距离缩短了”。
等风来
麦家是中国文学走出去过程中的一个特例。在欧美市场大获成功后,《解密》由五洲与西班牙行星集团于2014年6月成功推向西班牙语市场,首印3万册,不到半年就售出了1.6万册。在此之前,中国作家的作品首印基本在2、3000册,销售非常缓慢,属于非常小众的图书。
如果说麦家小说的畅销是因为其类型文学、阅读障碍小的优势,那么墨西哥学院与五洲合作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两年时间再版三次,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文学在拉美正在逐渐升温的现象。
“中国当代文学精选”的30部作品包括小说、诗集、报告文学、传记、小说集等,尽力勾勒一个全面的中国。
这些小说几乎都在中国和部分拉美国家同步出版,也在亚马逊、墨西哥最大的甘地书店的线上销售。五洲还推出了全西语界面的电子和实体书销售平台,并与华为协商开发针对西语用户的“中国书城”客户端。
“中国当代文学精选”的logo是一朵蒲公英,旁边是两颗飞着的种子。荆孝敏说,希望我们的书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等风吹来,就飞到那些国家去,把我们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
(来自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