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前端复用 > 通用头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外交之声
驻阿联酋大使常华在《海湾时报》发表国庆专稿

  2015年9月27日,阿联酋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海湾时报》用一个整版刊登驻阿联酋大使常华撰写的国庆专稿,全文如下:

  高扬和平与发展的风帆

  ——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6周年之际

  中国驻阿联酋大使 常华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经历了近代一个多世纪苦难沧桑的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凤凰涅槃、民族复兴的第一缕曙光,满怀豪情地开始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

  忆往昔峥嵘岁月,话今朝继往开来。回望新中国成立66年的辉煌历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开拓进取、拼搏创新,在历史的画卷中书写下波澜壮阔的发展故事,勾勒出令世人惊叹的发展轨迹。

  66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立足中国国情,顺应世界潮流,总结经验教训,勇于开创、持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道路自信,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谋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生态发展,共同发展,为把新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道路保障。

  66年来,我们从一穷二白到欣欣向荣,完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整体人口脱贫,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水平达到总体小康。站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起点上,中国政府正致力于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持续推进民生改建和社会建设,均衡促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发展,为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好、更体面、更有尊严的日子而不懈努力。

  今天的中国正不断刷新自身发展成就的新纪录。过去30多年,中国GDP年平均增速约10%,中国人民的平均寿命从32岁增长到75岁,堪称发展奇迹;今年的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有106家来自中国,上榜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实现双升;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到今年底将达到1.9万公里,超世界总里程60%,到2020年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将实现高铁基本覆盖;中国还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清洁能源投资国,在清洁能源领域投资占G20投资总数的29%,水电、风电装机以及核电、光伏发电在建规模均为世界第一,绿色发展已成能源发展的主流;2015年中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50万,这一数字超过了许多国家的人口;2014年中国出境游客人数超过1.04亿人次,境外消费1600多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一;到2022年,北京将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同时举办过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这些简单的数字记录的不过是中国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尽管中国仍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但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说:“祖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为我们创造伟业铺就了广阔舞台。”中国发展仍有无限潜力,前景光明。

  今天的中国无愧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陷入低谷。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克时艰,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引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超过50%,更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和借鉴的发展模式。如今中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年的经济总量将突破11万亿美元,中国所主导的建设“一带一路”、亚投行、金砖银行等倡议正逐渐落地,开花结果,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样的利益空间和积极选择。即便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仍有巨大潜力、巨大余地和巨大韧性,具备7%左右中高速增长的条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将达到近一个百分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高低关乎世界经济的复苏稳定,转型的成功与否将与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走向相互作用,中国经济的平衡协调和持续健康发展,将给世界带来巨大商机,而不是威胁,中国乐见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中国政府将进一步采取定向调控措施,着力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善用发展所积累的资本、人力、科技巨大综合优势,推进改革举措和宏观调控综合实施,使经济运行维持在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维持强劲动力,为世界经济复苏负起应有的责任,做出应有贡献。

  今天的中国将始终坚守和平发展的郑重承诺。曾经在70年前的战争中饱受欺凌、付出巨大民族牺牲的中国人民更加切身地懂得和平的来之不易,也更加坚定维护和平与发展的决心。不久前,中国政府在北京隆重举行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是为了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仁,人心也;义,人路也”,毫不动摇的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人民在浩瀚历史中做出的正确选择,是中国给予全世界的铿锵承诺。“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大会上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这是中国人民履行和平发展,永不称霸承诺的实际行动。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相互尊重、平等相处、美美与共、共同繁荣,不断推进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人类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历史的指针回拨到31年前。1984年11月1日,中国和阿联酋两国领导人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非凡的政治远见做出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历史性决定,从此两个曾被古老海上丝绸之路连接在一起的国家,携手踏上了新的历史征程。

  建交30多年来,中阿政治关系日臻成熟,务实合作硕果累累,民间友好日益深厚。特别是2012年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边关系发展迈向新的台阶。我本人自上世纪80年代起参加外交工作,曾先后两次在阿联酋常驻,不仅见证了这些年中阿两国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也见证了中阿关系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中阿始终是真诚互信的战略伙伴。两国高层交往频繁,彼此尊重、相互认同对方选择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在发展的战略规划上有着很高的契合度,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阿联酋提出的“重振丝绸之路”战略不谋而合,相得益彰;两国各层级交往保持频繁,外交磋商、经贸联委会等对话机制日益完善;两国在多边舞台密切协作,在国际事务中相互配合,在涉及彼此重大利益和核心关切的问题上相互支持,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是真正值得相互信赖的朋友与伙伴。

  中阿始终是互利共赢的经贸伙伴。中国是阿联酋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阿联酋已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在西亚北非地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是中国商品重要的海外集散地,双边贸易额去年已经达到548亿美元,并培育出金融、投资、技术、新能源等许多新的合作增长点,合作基础不断夯实,合作水平日渐提升,合作格局持续扩展。如今在阿经营的中国企业已超过4000家,经营主体既有排名世界前列、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也有大量诸如在龙城从事贸易活动的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经营领域既涵盖能源、通讯、交通、建筑等大型基建领域,也有贸易、金融证券、中介服务等中小规模投资领域。伴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日益紧密,中阿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正走向上游,在金融领域的合作正走向深化,各地方层级交流合作方兴未艾。中国商品走进阿联酋的千家万户,从小小的手机、电器、服装等生活必需品,到公交、路桥、机场等公共设施,“中国制造”正伴随着阿联酋人民普通生活的每一天,给阿联酋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与实惠。

  中阿始终是交流互鉴的人文伙伴。人文交流是中阿交往长卷中最为璀璨的一张折页。早在1000多年前,中华文明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就通过古丝绸之路开始了交流互鉴,两个古老文明交流的火种一直生生不息,传承至今。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国际书展中,阿联酋作为主宾国举办了多场文化展示活动,让中国人民对精彩的阿联酋历史和伊斯兰文化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在阿联酋,许多民众学习汉语的意愿和兴趣正在不断增强。中阿双方合作在阿布扎比穆舍瑞夫学校开设中文课程,扎耶德大学和迪拜大学设立了两所孔子学院,让更多的阿联酋民众了解汉语和中国文化。就在不久前,由阿布扎比王储办公厅组织的“青年大使”中国行活动圆满成功,十余位来自阿联酋的青年领袖亲赴中国,亲身感受和体验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将来自阿联酋人民的友好情谊带到中国,也将中国发展故事讲述给他们身边的亲朋好友。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阿联酋对于中国人来说不再是遥远的地理名词,有20多万中国侨胞在阿安居乐业,今年还将有超过50万人次的中国游客来阿旅游,为两国的民间交流和经济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也让古老的丝绸之路遍开友谊之花。

  建交31年,是中阿两国励精图治、探求适合自身国情发展道路的31年,也是两国快速崛起、各自创造发展奇迹的31年。饮水思源、登高远望。正是两国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和两国人民创造的辉煌奇迹,推动中阿关系形成跨越各个领域、利益深度交融、前景日益广阔的全方位、立体化发展格局。

  作为中国驻阿联酋大使,我同所有关心中国和阿联酋发展、心系中阿关系未来的朋友们一样,满怀希望地憧憬中阿两国更加美好的明天,企盼两国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友谊地久天长。“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展望未来,中阿两国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中方始终视阿方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伙伴,愿同阿方进一步共同努力,传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不断深化互尊互信,积极对接发展规划,持续拓展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深挖合作潜力,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交流互鉴,推进民心相交,让中阿友谊之舟高扬和平与发展的风帆,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关附件: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保定道9号
电话:022-58368600
主办单位: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版权所有
津ICP备14000935号 网站标识码:1200000002
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2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版权所有

津ICP备14000935号 网站标识码:1200000002

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