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8日,意大利《信使报》出版中国经济新常态专版,刊发对驻意大利大使李瑞宇的专访,内容如下:
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6.9%,虽然这对欧洲来说是一个梦幻般的数字,但与中国之前的经济增速相比明显下降,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遇到了问题?李大使指出,6.9%的增速虽比以往略低了些,但在全球仍居于前列,而且这一增速是在中国GDP超过10万亿美元的基础上取得的,现在中国GDP一年的增量就相当于整个瑞士的GDP。同时这一增速也是在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和中国不断推进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取得的。当前中国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达60%以上,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研发支出比2010年大约增长了一倍。去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14.7%,创1180亿美元历史新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2020年前中国将继续贡献30%的全球经济增长。
为达成全面的中欧自由贸易协议,中国将如何让欧盟28国相信中欧经贸合作利大于弊?
中欧建交40年来,双边经贸合作稳步发展,欧盟连续11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12年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总额是40年前的250倍。合作的红利给中欧双方的发展带来强劲动力。中国为欧盟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市场、质优价廉的产品,并创造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2010年以来,中国对欧盟国家的投资年增量保持在45亿美元以上。中国对欧盟投资的总额已经超过600亿美元。中国在欧洲投资并建立了2000多家公司,雇佣近74000名当地员工。中国15%的核能设备、30%的高铁设备购买自欧洲发达国家。2015年中国购买了全球46%的奢侈品,且绝大多数发生在海外,意大利和欧洲是中国消费者最青睐的购物地。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复苏。未来,中国与包括意大利在内的欧洲各国继续发挥资金、技术上的互补优势,积极开拓第三方市场,将为双方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为什么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应该得到承认?
世贸组织并没有明确市场经济国家的定义,也没有制定衡量一个国家是否符合市场经济的标准。每个国家的环境、传统和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市场经济的形式也不相同。即使被承认是市场经济的国家,在经济制度方面也不尽相同。例如欧盟成员国之间就存在诸多差异,并不是所有成员国都完全符合欧盟标准。过去30多年,中国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原则,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80多个国家已经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当前中欧所面临问题的实质,是无论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欧盟都应履行其国际义务,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15条之规定,如期于12月11日终止在对华反倾销调查中使用“替代国”做法,尽快消除中欧间不正常的贸易障碍和壁垒,此举将有助于推动双方进一步打开市场准入大门,带动彼此在贸易、投资、金融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
中国的改革如何吸引欧洲(包括意大利)的企业前往中国投资兴业?
中国即将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引领改革发展,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国际高科技和先进设备的需求持续增加,居民消费扩大和升级也将产生新消费需求。2015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262.7亿美元,同比增长6.4%,居全球首位。欧洲企业在科技创新、高端制造、节能环保、医疗卫生、现代农业和时尚设计等领域具有优势,这些都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理念高度契合。相信中国的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自贸区等新合作平台将为欧洲企业赴华投资兴业带来更多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