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6日,伦敦)
尊敬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李铭俊先生,
尊敬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先生,
尊敬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副主席诺乐斯·卡特勒先生,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出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我谨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成立20多年来,始终秉持“认真、创新、追求卓越”的校训,依托“中国深度、全球广度”的目标定位,培养了一大批知名优秀经济管理人才,为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中国与欧洲及世界的经济贸易合作等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届欧洲论坛聚焦“一带一路”建设下的中英合作新机遇,具有重要现实和长远意义。论坛主办方希望我讲讲“一带一路”的内涵与意义,谈谈中英围绕“一带一路”合作面临的机遇。
2013年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中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共同促进地区及全球发展振兴的重要公共产品。四年来,这一倡议不仅受到沿线国家的欢迎,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共识。
第一,“一带一路”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当今世界正处于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时,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等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地区热点持续动荡,恐怖主义蔓延肆虐,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层出不穷。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出发,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和进步,为解决当今世界一系列重大问题指明方向,提供正确答案和有效路径。“一带一路”建设既致力于实现各方经济融合发展,也有助于维护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第二,“一带一路”是促进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有力支撑。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依然乏力,“逆全球化”风潮涌动,保护主义大行其道,但这并不会阻挡人类社会实现开放发展的脚步。习主席指出,“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纵观四年来的发展历程,“一带一路”建设始终以开放为导向,致力于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从长远看,“一带一路”把欧亚大陆两端,即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和充满活力的东亚经济圈紧密相连,将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环境,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一带一路”将有助于增强各国内生发展动力、弥合贫富差距鸿沟,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
第三,“一带一路”是鼓励多元创新的广阔舞台。
“一带一路”传承和发扬丝路精神,蕴含着“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等东方智慧,其地域和国别范围源于但不限于古丝绸之路。“一带一路”致力于探讨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文合作,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旅游、体育等领域交流合作,促进各国相互理解、尊重和友谊。“一带一路”不是要取代谁、排挤谁,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和共同发展。
今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各方通过深入讨论形成一份共5大类、76大项、270多项的成果清单,涵盖双边和多边协议以及“五通”广泛项目。与会各方就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达成多项共识,包括将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和平台,支持在跨境电子商务、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科技园区等领域的创新行动计划等。展望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以不同形式参与其中,“一带一路”正在形成多元互动、开拓创新的生动局面,将越来越显示出广泛包容性和强大生命力。
第四,“一带一路”是中国倡导合作共赢的大国担当。
“一带一路”版权虽属中国,但收益为各国共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旨在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互联互通,把中国发展同沿线各国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一贯倡导的合作共赢理念落到实处。中国在对接政策和发展战略、加强重大项目合作、加大资金支持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包括同有关各方共同制定《“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约3000亿人民币,以及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中国愿以“一带一路”为平台,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共享发展成果,不会干涉别国内政,更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中国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中国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这些举措和承诺都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引领作用与担当精神。
女士们、先生们,
英国是具有全球影响的大国,在国际和地区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合作伙伴。在中英双方共同努力下,英社会各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与认知不断深入。一段时期以来,英国工商界、智库、大学、科研机构等纷纷发表“一带一路”专题报告,积极为促进中英“一带一路”合作建言献策。我认为,中英“一带一路”合作势头良好、前景广阔,正面临宝贵的合作机遇。这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治共识明确。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对英国进行了成功的国事访问,开启了中英关系“黄金时代”。访问期间,双方就加强发展战略对接特别是拓展“一带一路”合作达成重要共识。“黄金时代”定位是中英双方深思熟虑的战略共识,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期待和两国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的共同利益。而拓展“一带一路”合作正是“黄金时代”的重要“黄金成果”。梅首相多次表示,“一带一路”将为英中合作带来丰硕成果和广阔前景。2016年第八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进一步明确了英国作为“一带一路”重要合作方的定位。今年5月,英国财政大臣哈蒙德作为梅首相特使赴华出席“一带一路”高峰合作论坛,强调英国是“一带一路”天然合作伙伴。这些政治共识为中英“一带一路”合作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
二是合作基础坚实。近年来,中英各领域务实合作保持良好态势。英国是第一个申请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西方大国,也是继中国之后第二个向亚投行专门基金注资的国家。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英国还是率先共同核准并签署《“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的西方大国。今年3月,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进行了核岛廊道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这一旗舰项目主体工程顺利开工。就在不久前,由总部基地集团投资17亿英镑的皇家阿尔伯特码头项目正式开工。据中方统计,今年1-5月两国货物贸易额同比增长6.5%。中国对英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已达180亿美元,高居欧洲之首。两国人文交流也空前活跃,友好省市关系增至60对,每年人员互访达150多万人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义乌—伦敦班列首次往返,不仅实现中英贸易物流全陆地运输,而且标志着中欧班列开通“最后一公里”,使“一带一路”延伸到欧洲最西端。这些都为中英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互补优势突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英国的经验、智慧、创意与中国模式、技术、市场化能力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在金融领域,“一带一路”建设不仅需要投融资合作,还涉及大量配套金融服务,中国正在积极推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金融服务平台。英国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发达,与众多沿线国家金融往来密切。伦敦金融城是世界金融中心,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外国银行分支机构或办事处,涵盖全球约40%的外汇交易量。中英与沿线国家开展金融合作潜力巨大。
在法律、咨询等领域,英国是普通法系发源地和法律大国,拥有成熟的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产业,国际商事仲裁和争端解决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中英可加强沟通合作,共同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专业服务和法律保障。
在人文领域,英国不仅具备英语语言优势,而且拥有众多知名智库、教育机构和世界一流的科技研发与创新平台。据统计,英国虽然人口仅占世界1%,但在全球研发投入中占3.2%,拥有全球4%的研究人员,每年发表的论文数占世界的6.4%,论文引用率高达世界11.6%。中英可进一步深化在人文领域的合作,共同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在第三方合作方面,英国与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英联邦国家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英方企业在这些国家开拓市场、运营项目、监理工程、管控风险经验丰富。这些优势资源与“一带一路”建设需求高度契合,有助于中英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携手探索开发第三方市场,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例如,“中巴经济走廊”被誉为“一带一路”交响乐的“第一乐章”,也是践行“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一个成功范例,蕴含巨大发展潜力。前不久,我应邀出席由英政府举办的英国工商界“中巴经济走廊”圆桌会,与会英方人士参与走廊建设的合作热情与积极态度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欢迎英国企业参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希望英方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发挥自身优势,与中巴一道,实现三方和多方互利共赢。
女士们、先生们,
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领导人圆桌峰会上曾形象地说:“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相互借力。”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迪。
今年是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5周年,也是中英关系“黄金时代”深入发展之年。在这样一个回顾与展望之年,中英两国更应结伴成行,相互借力,把握机遇,打造亮点,共同推动中英关系“黄金时代”行稳致远,更好造福两国和世界人民。
最后,我预祝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