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前端复用 > 通用头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外交之声
驻新加坡大使洪小勇在《思想中国》发表署名文章《中国开启发展新征程 中新合作面临新机遇》

    2020年11月19日,新加坡主流英文电子杂志《思想中国》刊发驻新加坡大使洪小勇署名文章《中国开启发展新征程 中新合作面临新机遇》。全文如下:

  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会议提出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不仅直接关系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将影响世界的发展。

  编制和实施中长期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十四五”规划是在“十三五”规划成就基础上制定的。“十三五”期间,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跃上新的大台阶。2016年到2019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6.7%,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00万亿元。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全国各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将要开启。

  本次全会通过的规划《建议》将“十四五”规划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这在中国中长期规划中还是首次。面对新的更高目标,将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衔接协调统一规划,突出反映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理念和迈向新发展格局两个方面。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2017年,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提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三年,在这一政策的引领下,中国从发展方式到重点都出现了明显转变,不再把GDP增长作为发展评价的主要指标,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广泛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全社会发展共识。坚持高质量发展模式,既是中国经济适应新形势和提质升级的必经之路,也是满足人民对更高标准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将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将创新置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让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动力。中国为此将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绿色发展。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为全体人民共享。

  今年5月,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理念后,新加坡各界给予了积极关注。王瑞杰副总理在慧眼中国环球论坛上表示,东南亚将在中国的国际循环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杨荣文前外长不久前在《联合早报》撰文中表示,新加坡可在中国外循环经济中发挥关键作用。

  新发展格局是中国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做出的战略决策,是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从国际上看,逆全球化加剧,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传统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甚至受阻。从国内看,近年中国经济的再平衡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增长越来越多依靠国内消费和投资。强化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有利于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

  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但不是要走向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两个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更好地联通。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将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让中国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

  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会动摇。中国将进一步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的引领作用,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继续支持各国企业拓展中国商机。不久前,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如期开幕。“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国际公共产品,在加深合作伙伴之间经济融合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步入高质量共建阶段。

  中国的发展是“接力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在已取得的成就基础之上,根据形势发展不断守正创新。中国的发展需要顺应内外形势的变化,但脚步不会停止,将继续为世界带来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和增长机遇。

  今年是中新建交30周年。过去30年的中新合作是双方与时俱进、持续对接发展战略的历程,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广州知识城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带动了合作模式与理念的创新。面对疫后经济恢复与发展的艰巨任务以及外部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中新两国都将高质量发展定为未来方向,都在继续积极推动全球化的发展大势,维护互联互通的发展环境。在这个关键时刻,中新两国更需要紧密地对接发展战略,面向未来开展合作。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将为此提供新的重要机遇。

  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将为疫后中新和区域互联互通提供助力。中方期待与新方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金融支撑、三方合作平台基础上,深化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法律和司法、多元投融资合作,探讨更多领域和形式的第三方合作。“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是中新双方共同创建的区域互联互通的“骨架”,近年来尤其是疫情中发展迅速,成效突出。新通道与“澜湄合作”实现对接,将使两大平台更好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动本地区更具创新力、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建设。

  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都要在地方和基层落实,中新地方合作将在未来两国发展战略对接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新加坡已同中国8个地方省市建立合作机制。今年面对疫情不利影响,两国地方交流合作热情不减。中方愿同新方更加积极地推进深圳与新加坡智慧城市、中新广州知识城项目建设,聚焦创新驱动发展,带动科技创新、产业孵化、人才培养,支持两国共同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中国欢迎新加坡继续参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探讨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海南自由贸易港合作。

  疫情催生和提升了生活服务数字化、网络教育、人工智能、5G网络应用等许多新业态,带动了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也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中新在有关领域互有优势,可以积极探讨合作,并在新业态与传统产业融合、新模式推广等方面创新合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新关系的活力来自于始终保持前瞻性、战略性、示范性。在这个面临许多新机遇、新挑战,大机遇、大挑战的时代,让我们两国继续携手,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共创中新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关附件: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保定道9号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版权所有
津ICP备14000935号 网站标识码:1200000002
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2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版权所有

津ICP备14000935号 网站标识码:1200000002

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