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2日,驻罗马尼亚大使姜瑜在金融网发表署名文章,介绍中国为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采取积极举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承担大国责任参与全球气变治理,愿与国际社会携手实现疫后绿色复苏等内容。全文如下:
2020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新冠疫情让国际社会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前在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达成5周年之际,联合国及有关国家以视频方式举行气候雄心峰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新倡议,宣布新举措,作出新承诺,以大国担当为更具雄心的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新动力。
在疫情冲击之下,如何确保《巴黎协定》全面有效实施、携手实现疫后绿色复苏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课题和当务之急。习主席提出了构建气候治理新局面、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三大倡议。这些倡议聚焦讲团结、倡合作、促公平、谋发展,为今后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重要建议,是中国建设性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体现,为各方提升气候行动力度、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参考,也为推动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面对气候变化,人类命运与共。作为《巴黎协定》达成的重要贡献者和积极践行者,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有决心,更有雄心。今年9月,中国宣布提高国家自主贡献(NDC)力度,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本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这四项新举措,为中国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提出了路线图,体现了中方落实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和愿景的坚定决心。
中国人崇尚“知行合一”,应对气候变化,我们一直在行动。为“擦亮”蓝天,保卫碧水,中国近年来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节能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结构、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森林草原碳汇等重要行动。2000年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四分之一来自中国。中国是世界上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最多的国家,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全球一半以上。中国提前两年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承担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责任。中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签署30多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合作建设低碳示范区、开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并举办了二十多期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培训班,为12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政府官员和技术员开展了培训。
应该看到,中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有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人均GDP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大任务,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作十分艰巨。从2030年碳排放达峰到2060年“碳中和”,这些宏伟目标的实现,更需要付出艰苦努力,这对发达国家也非易事。但中国历来重信守诺,说到做到。未来中国将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多贡献。
欧盟提出了在205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这一具有雄心的目标,中欧之间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存在共同利益和巨大合作潜力。罗马尼亚也在生物经济、可再生资源、清洁能源、智慧城市、交通运输、农业碳汇、森林保护等多个领域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研发绿色低碳技术。中方愿同罗马尼亚和其他欧洲伙伴一起,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对话与交流,加强相关领域政策协调与务实合作,分享有益经验和做法,推广气候友好技术,携手共建人类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