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前端复用 > 通用头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外交之声
驻利比里亚大使任义生在利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国特色减贫实践为人类减贫探索新路径》

    近日,驻利比里亚大使任义生在利主流媒体发表题为《中国特色减贫实践为人类减贫探索新路径》的署名文章,介绍中国减贫成就,分享中国特色减贫经验与做法,以及中国支持非洲减贫发展的不懈努力。利主流媒体《每日观察家报》、《新闻报》、《每日写实报》刊登了全文。全文如下: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日前,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减贫历程的探索和实践,分享中国扶贫脱贫的经验和做法。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特别是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8年时间,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脱贫。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世界减贫和发展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这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历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实现几亿人脱贫。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成功的密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既宏伟也朴素,就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团结带领人民与贫困作斗争。

  二是把减贫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消除贫困作为定国安邦的重要任务,制定实施一个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建议,都把减贫作为重要内容,从国家层面部署,运用国家力量推进。

  三是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中国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集中精力搞建设、谋发展。把改革作为消除贫困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发展解决经济不平衡和发展不足的问题,不断消除导致贫困的制度性、结构性因素。

  四是立足实际推进减贫进程。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贫困人口规模、分布、结构等的变化,创造性地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如何稳“五个问题”,提升脱贫效能。

  五是充分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扶贫减贫既要借助外力,更要激发培育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强参与发展、共享发展、自主发展的能力,使贫困群众不仅成为减贫的受益者,也成为发展的贡献者。

  六是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共产党依托严密组织体系和高效运行机制,广泛有效动员和凝聚各方力量,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

  七是积极开展国际减贫交流合作。中国与联合国发展系统和世界银行在扶贫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同时接受部分发达国家提供的援助、实施减贫合作项目,推动了中国减贫的制度创新和管理水平提升。

  八是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建立全方位监督体系,真正让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当前,中国正在通过建立防止返贫的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高目标继续迈进。

  中国在致力于消除自身贫困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减贫合作,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减贫发展。在非洲地区,中国为非洲国家援建水利基础设施、职业技术学校、社会保障住房等设施,打造农业合作示范区,推进实施中非菌草技术合作、中非友好医院建设、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建设等项目。中国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设立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等机构,面向非洲等国家实施农村教育转型、教师培训等项目。通过搭建平台、组织培训、智库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减贫交流,分享减贫经验。2012年以来,共举办130余期国际减贫培训班,来自116个国家(组织)的官员参加培训。中国还发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合作,支持帮助相关国家更好实现减贫发展。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中国特色减贫实践形成的宝贵经验,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将继续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同包括利比里亚在内的非洲各国加强减贫交流合作,携手推进国际减贫进程,为构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附件: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保定道9号
电话:022-63085856
主办单位: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版权所有
津ICP备14000935号 网站标识码:1200000002
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2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版权所有

津ICP备14000935号 网站标识码:1200000002

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