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0日,驻立陶宛代办处临时代办曲柏华在立主流媒体《立陶宛晨报》发表题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2023年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时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表达了中国共产党愿同各国政党一道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为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方案。
全球文明倡议的主要内容是“四个共同倡导”,一是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这是推动文明交流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不能将文明之间的差异视为对自身文明的威胁。二是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这是推动文明交流和发展的根本遵循。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各国应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不同认识,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坚持求同存异,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三是倡导重视文明的传承和创新,这是推动文明交流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世界存在的各种文明,都经过了漫长历史考验,延续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成为凝聚国家和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任何文明想要保持生命力都必须与时俱进,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一切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都将成为阻碍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绊脚石。四是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这是推动文明交流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文交流始终是各国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重要桥梁。各国应激活人文交流合作的磅礴力量,通过扩大人员往来、加强双多边人文合作,不断丰富交流内容,共同探索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世界的美丽在于不同的古老文明源流及其所带来的文明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为了保存多样的文明形态,使得每种文明的民众都能享受到自身文明蓬勃发展的成果。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客观存在,但决不应当成为冲突的根源。所有文明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明之间的平等体现在相互尊重而非相互排斥、相互交流而非相互取代,体现于多样性的共存。每一种文明都不应当成为其他文明的安全威胁,每一种文明也都不应当从本质上将其他文明视为安全威胁。文明之间应当相互交流、积极借鉴、消弭误解、遏制冲突。这样,文明之间就可望实现和谐共存,交融发展。
此次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的主题是:“现代化道路:政党的责任”。我们认为,各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必须基于自身文明的根性之中。世界各国应基于自身国情自主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什么样的现代化最适合自己,本国人民最有发言权。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沃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伟大实践的宝贵经验概括。
人类是一个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追求现代化,都应该秉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讲话中所言:“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面对战与和、乱与治、分与合、危与安等重大抉择,各国唯有从人类命运与共的前提出发,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的价值内涵,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平等互鉴、携手共进,才能跨越文明隔阂,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积极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